
本文转自:安阳日报
郁俊利
在当前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浪潮中,新文科建设正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升级。新文科致力于培养兼具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播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对各学科教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英语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必须重新审视自身教学定位,突破单纯语言技能训练的局限,转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要着力将大学英语教学打造成衔接专业知识与国际视野、融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重要纽带,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育人新模式,为培育既有国际眼光又具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夯实语言基础和文化底蕴。
一、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与大学英语教学的使命
新文科建设以“守正创新、价值引领、交叉融合”为核心理念,与传统文科相比,更强调打破学科界限,推动文理渗透、文工结合,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再局限于词汇、语法传授,而应成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跨学科沟通能力的平台。
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来看,新文科特别强调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要求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二是跨文化沟通能力,既要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参与国际对话,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三是创新实践能力,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这决定了大学英语必须从“工具性”转向“人文性”,但这种转变并非削弱语言技能训练,而是在语言教学基础上拓展育人功能,让英语课堂成为综合素质提升的阵地。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与新文科要求的差距
尽管新文科建设持续推进,但大学英语教学在对接人才培养需求上仍有明显不足。
课程体系方面,多数高校仍维持“综合英语+听说读写”的传统模式,缺乏与专业特色的结合。例如,法学专业未融入国际法律文书解读训练,新闻传播专业缺少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艺术类专业缺乏国际艺术交流所需的专业英语内容。这种“一刀切”的设置,导致语言学习与专业需求脱节,难以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填鸭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文化教学多停留在介绍西方文化表象层面,未能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深层比较,也缺少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训练,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评价机制问题显著,多数高校过度依赖期末笔试,偏重语言知识记忆,忽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这种单一评价方式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新文科多元化培养需求不相适应。
此外,师资与资源建设存在明显短板。许多英语教师长期专注于语言教学,缺乏文史、经管、科技等跨学科知识储备,对新文科涉及的新兴领域了解有限,难以设计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跨学科教学实施。同时,市场上缺乏与专业需求匹配的特色教材,校内也缺少跨学科英语实践平台,教学案例脱离实际应用,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三、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为对接新文科需求,大学英语教学需在课程、教学、评价三方面系统改革,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
(一)构建三维融合的课程体系
建立“通用基础+专业融合+文化传播”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通用基础模块保留核心语言训练,融入新文科元素,比如学术写作引入“数字经济与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跨学科议题,阅读课程选取“科技伦理”“文化多样性”等思辨性文章,引导深度讨论。
专业融合模块打破学科界限,开设特色课程。如文史类设置“中华典籍英语译介”,指导经典文献翻译;经管类设置“全球经济热点英语分析”,训练国际经贸解读能力;理工科设置“科技英语与国际创新前沿”,提升学科交流能力。这类课程需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兼顾语言规律与专业需求。
文化传播模块聚焦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等课程,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尝试用英语表达。还可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跨文化谈判等场景,在实践中提升文化传播能力,且教学需超越知识传授,注重培养文化比较与批判思维。
(二)创新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应大力推行以真实问题为核心的项目式教学,推动跨学科协同合作。以“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项目为例,可以组建由建筑、新闻、旅游管理等不同专业学生构成的项目团队,指导学生运用英语开展实地考察、撰写调研报告、制作多语种宣传资料。在这样的项目实践中,英语不仅是学习的目标语言,更是团队协作沟通和成果展示的重要工具,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专业素养。
同时,可借助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组织学生开展“全球性问题研究”项目。围绕气候变化、贫困治理等全球性议题,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引导学生查阅国际前沿文献、开展比较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展示,以此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研究能力。
(三)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
改革单一考试模式,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评价体系。将平时成绩占比提升至50%以上,除纳入课堂参与度、项目表现、实践成果外,还可增加“跨学科协作日志”“英语反思报告”等评价内容——要求学生用英语记录项目推进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反思语言运用中的不足,以此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能力。
评价跨学科项目时,需制定细化的评分量表,从“英语表达准确性与流畅度”“专业知识与语言的融合度”“团队任务贡献度”“解决方案创新性”四个维度进行量化评分,由英语教师评价、专业教师评价及学生互评共同构成成绩,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期末考核采用“成果展示+答辩”替代传统笔试,学生提交研究报告、翻译作品、创意视频等实践成果,并用英语陈述答辩。还可引入企业导师、国际学者参与评价,丰富评价视角。同时实施分层评价,对基础薄弱学生侧重语言准确性考核,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注重思维深度与创新性评价,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文化外译大赛”等赛事,将赛事获奖情况或参赛过程性材料纳入评价体系,切实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发展潜力。
结语
新文科建设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需把握机遇,通过课程重构、方法创新与评价改革,实现从语言教学到素养培育的转型。要加强与各专业的协同联动,深化改革,完善教学体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跨学科培训、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保持开放创新,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探索特色发展路径。唯有如此,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在新文科建设中彰显价值,助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系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讲师)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