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泉州教育科技创新成果在全国培训班分享
数字化赋能 探索智慧教育新模式
师生共同探究物理现象(泉州市实验小学 供图)
学生利用AI进行项目式学习(泉州市培元中学 供图)
全国中小学科技教育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近日举办,泉州市教育局受邀参会,现场分享科技教育创新实践,以具体数据、可落地模式和特色案例,展现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教育融合成果,其经验被不少参会者标注为“可直接参考的范本”。
□融媒体记者 陈森森 黄伟毅
构建支撑体系
聚焦应用实践
要让科技教育落地,体系支撑是关键。我市从“顶层设计+资源下沉”双管齐下,解决“谁来推、资源在哪”的核心问题,构建科技教育“体系屏障”。市教育局以市级“泉教育”在线平台为枢纽,建设科技教育资源专区,集中汇聚数字课程、虚拟实验、AI创作工具等优质资源;同步建设科技教育专题资源库,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截至目前,“泉教育”平台已汇聚全学科优质教育资源超1500万份,访问量超6600万次。学校则依托“5G+专递课堂”、智能实验室、创客空间、未来学习中心等场景,推动科技教育与智慧教育深度融合,让优质资源覆盖更多学生。
为避免“一刀切”,泉州聚焦科技教育应用实践,指导3个省、市级试点区和45所试点校先行探索。这些试点校建设了未来科技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跨学科创新中心、数字艺术创作工坊等多样化学习空间,打造学知识、搞创作、展成果的“学—创—展”融合环境,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探究创新、动手实践。同时,建立“试点评估—经验提炼—区域推广”闭环机制,动态跟踪成效,成熟一个、推广一个,推动科技教育由局部探索走向区域共进。
围绕四大环节 让科教“活”起来
有了基础体系支撑,泉州进一步围绕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四大关键环节发力,让科技教育从落地走向“活”起来,走出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
在课程设计上,我市将南音、提线木偶、簪花围等闽南非遗,变成艺术课、科学课的素材,再用AI和3D打印技术“复活”传统工艺,让艺术与工程碰撞出奇妙火花。同时,泉州通过“全学段贯通+本土化扎根”,从小学到高中,“科技教育+”课程串起完整链条;各县(市、区)还结合本地特色,打造“一县一主题、一校一品牌”的课程格局。目前全市已开发150多项特色科技课,近100万学生实现玩着学、学着玩。
针对不同学情,泉州推出项目式学习、人机协同双师课等12种教学模式,“多师一课”“一师多科”让知识跨学科融合。学生能全程参与科技项目,从设计到落地亲自动手,科学探究、创新思维能力直接拉满。AI更成了好帮手,实时诊断学习情况、生成报告,帮助老师精准改进教学,还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学习进度、成长变化一目了然。
不仅如此,学校主动牵手高校、企业、博物馆,华侨大学的实验室,安踏、特步的工厂都成了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科技环境里探索。此外,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还会担任科技副校长、导师,常来学校支招,带学生去科技馆打卡,将校内外资源拧成一股绳。
此外,我市实施“种子教师孵化计划”,遴选导师20名、骨干教师100名、种子教师1000名,组建跨校协作共同体,推动教师跨学科教研与协同创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泉州对教师教学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建立“一师一档”画像,帮老师找不足、补短板。至今,全市已培训科技教师超过10万人次,还推行“百千万”计划选树典型,为科技教育注入强劲动力。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